1955年12月出生,山西省聞喜縣人,大學學歷(武漢鋼鐵學院管理工程系);
1975年在聞喜縣東鎮川口村榨油廠當工人;
1977年任聞喜縣東鎮川口村肥皂廠廠長;
1981年任聞喜縣東鎮川口村經銷部經理;
1987年任聞喜縣聯合焦化廠,三鐵焦化總廠廠長;
1992年任山西省海鑫鋼鐵有限公司董事長;
1993年任聞喜縣政協副主席;
1997年任山西省工商聯副會長,全國工商聯執委;
1998年任聞喜縣政協副主席,山西省政協常委;
2000年任全國政協委員;
2002年任運城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除了上面的簡歷外,新聞中還指出李海倉為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第九屆執委會副主席(這個頭銜被放在新聞的最前面,說明新聞還是注重官名的,而董事長這個頭銜是不如副主席這個頭銜的)。新聞中還指出海鑫鋼鐵屬於民營企業?而且是山西最大的民營企業。講老實話,我一直以為民營企業就是資本傢俬人所有企業的代名詞。而且,《福布斯》2002年中國內地首富排行榜中,李海倉位居第27位,還是「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這麼說李海倉是中國的第二十七富有的人了,看來海鑫鋼鐵還確實是屬於他的私有財產。因此,我為什麼對他的簡歷感興趣,也是因為想知道他是怎樣富的,他和我是同年生的,從工人做起,居然能夠這麼有錢,光去年的銷售收入就達3.6億美元,而且看來是合法收入。這就激發了我的強烈的要學習的願望。我想如果全國人民都能夠像李海倉這麼幹,那就都是董事長了,那中國一定是富得不得了了。下面對他的簡歷作一些分析。
首先說學歷,說是武漢鋼鐵學院管理工程系的文憑,可是從他的簡歷中是找不到學習的區間的,只好認為他是刻苦業餘自學的了。但我在深圳的情況知道,全國的各大學中,管理系是最肥的系,一個大學教師如果是管理系的,則他一定很快地買房子買車,也屬於快速富起來的階層。所謂管理嘛,說白了就是當官。
第一條說他在1975年在川口村榨油廠當工人,開始他的工人生涯。那麼那個時候還是文革中,人民公社並沒有解散,應當是川口生產隊才是。而川口村榨油廠理應是社辦企業,屬於集體所有才是。
但是後面也不知咋的變著變著,這李海倉就有了自己的企業了,是怎樣變過來的,我就不清楚了。
下面從1981年到1987年是非常關鍵的七年,李海倉一直任銷售部主任,想來確實有一些本事,因此很掙了一些錢,並認識了許多關係,然後在1987年關鍵性的一躍,成為聞喜縣焦化廠的廠長。問題是,這個時候是國企還是私企?我想可能是他自籌資金辦了一個私企吧?
下面算算李海倉平均每年的個人財產的增長率。我不妨假設1981年開始,李海倉有資金相當於美元的一千元吧,則經過了二十一年到2002年光銷售收入就達3.6億美元,相信他的總財產總也有個四億美元吧?
則二十一年總共個人財產增加了四億除以一千得四十萬倍。將四十萬這個數字開21次方,得1.84,即他的財產按指數年增百分之八十四的速度在增加。而我國的GDP現在也不過年增百分之七左右。如果我國都能夠年增百分之八十四,相信現代化早就實現了。
當然,假設李海倉腦子活,尋找的財路都是別人沒有想到的財路,因此增長速度就比較快。可是我覺得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可是有一群瘋狂得紅著眼睛一定要富的狼,在到處尋找機會。如果股市能夠發財,就有成千上萬的人奔向股市。如果傳銷能夠發財,則人們就湧向傳銷。在如此的反饋調節下,應當是任何生意都無法長期地保持高利潤才是。為什麼李海倉能?這裡面可能是有許多經驗供大家學習的。
另一方面,李海倉的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執委會副主席這些頭銜是不是官?算不算公務員?國家發不發工資給他?公務員能不能同時經營私企?他的官銜能不能使他在和任何人簽訂經濟合同時比競爭對手處於更有利的位置?這些頭銜是不是一種廣告性質?和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密切關係會不會使他更容易獲得國家經濟情報,以使他在和競爭對手的競爭中更處於有利的位置?
這些問題我都是搞不明白的。
今天深圳商報上還有另一則新聞是:《民營企業家開始進入省級領導層》,副標題是「觀察家認為是十六大後的「新現象」」,其中講到浙江省的資產超過8億元的私營浙江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當選為該省政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