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對"全面小康"的解釋:到2020年,國民生產總值再翻兩番;年人均產值達到3000美元;中等收入階層的人口比例達到38%;全國城市化達到50%;等等。
這個"全面小康",顯然是對鄧小平"小康社會"說法的修正。前年,當國民生產總值達到8萬億的時候,當局便宣布實現了鄧小平所提出的"小康社會"目標:以80年為基準,國民生產總值翻了兩番,年人均產值達到800美元。但與此同時,他們也意識到,這個"小康"標準非常勉強。與國際上通常定義的小康標準,即中上水平標準(人均GDP2200-5999美元)仍有很大差距;國內中等收入階層,即中產階級比例僅佔15%,與國際標準的40-50%,也相距遙遠;各種社會差距更形懸殊。為此,當權者暗地將鄧小平定義的"小康"修正為"基本小康",而重新提出"全面小康"的概念。
從經濟上而言,上述"全面小康"的目標,似乎並不難實現,只要國民經濟繼續保持6%至8%的年度增長,20年實現"全面小康",便具有極大的可行性。但真正意義上的"全面小康",絕不僅僅只是一個經濟概念,也是一個政治概念,一個社會概念。政治上的民主化,決策上的透明化,人民廣泛的參政議政;以及社會的多元化、包容性,社會平等和文明程度的大幅提高;都應該是"全面小康"概念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然而,以當今中南海的氣量心態,他們卻盤算以"奔小康"為由,"保證不發生大事",進一步要求"維護穩定大局",實則進一步排斥異己,維持獨裁;用一個"全面小康"的藉口,將所有的社會矛盾焦點悉數轉移。近則成為江澤民留任"軍委主席"的藉口,遠則成為長期一黨專政的理論依據。
"全面小康"的目標固然動聽,眼下經濟實況卻令人疑慮。且不談目前國內各項數據的真實性(這件事在國際上鬧得沸沸揚揚),單就增長而言,其中,有多少個百分點,是由諸如房地產之類的增長構成?即,有多少個百分點是泡沫?
今年國民生產總值為8%,但房地產一項,投資增長便高達29.8%(1至10月),同期商品房竣工面積增長27.5%,商品房空置率卻增長了10.8%。全國房地產業平均負債率已高達85%,典型的"泡沫經濟"。以廣州為例,該市1300家房地產開發商中,僅有30家盈利,其餘盡屬虧損。深圳市的情況更為嚴重,商品房空置率高達25%至40%。
一個因制衡合理而機制健全的民主社會,大體可以經受起危機和風浪;但一個思想僵化、體制封閉的極權社會,卻可能在任何危機與風浪中瓦解。試看97年亞洲金融風暴掃蕩後,機制健全的日本和韓國,能夠堅強挺立,並逐漸復甦;機制脆弱或不成熟的東南亞諸國,則一蹶不振。類似危機一旦在黑洞重重的中國發生,後果必不堪設想。
另外,根據賽跑原理,我們跑,別人也在跑,所謂"全面小康",實際上,變成一個動態的概念,當所有的目標都測定好計算好之後,中途卻可能突然發現,參照系變了,整個世界的標準也變了。原先的目標數字可能在一瞬間失去了全部意義。一句話,"全面小康",即便是作為一個簡單的經濟概念,也仍然充滿變數。
社會的發展變革最終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比如:中產階級,是社會穩定的力量,卻也是社會變革的力量。當中產階級成長到38%以上,形成"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社會後,文明程度較高的中產階級,勢必推出他們的代言人,來保障他們的利益,實現社會均權;大規模的城市化,勢必徹底打破黑暗的戶籍制度,促進人口的大流動,大遷徙,從而激發觀念的大交流,大更新;經濟水平提高,民眾消費能力增強,使民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節節高漲而永無止境,文化的進一步繁榮,豐富,多元,成為不可阻遏的大趨勢。
所有這些,都呼喚全方位的多元化,全方位的民主,也通向全方位的多元化,全方位的民主。如此一來,中國社會的未來,將完全可能與"全面小康"設計者的初衷背道而馳。"
究竟是誰改變誰"的老問題,將再次尷尬地呈現於社會表層。恰如國內一位知名社會學家陸學藝先生意味深長的暗示: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指標難於經濟指標。
據(自由亞洲電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