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記者分析:中國國有企業求生存

發表:2002-09-12 22:4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帶來的眾多好處中包括本地企業可以進入更多外國市場競爭。

但競爭有利有弊,部分中國的國有企業正面臨慢慢消沉的命運。

在世貿談判進行期間,一些國營公司已開始重組來應付中國加入世貿後無可避免的轉變。

部分國營機構以發行B股來吸引外國投資,但成效不大,原因是一些管理階層侵吞融資得來的資金或沒有妥善運用這些錢。

英中貿易協會顧問布朗認為,中國國營機構未來面對很多問題。

產品多元化

英中貿易協會是英國貿工部轄下提供有關中國商務諮詢的機構,同時也是負責促進英國與中國之間的貿易。

布朗說:"在上海,很多工廠關閉,紡織廠沒有盈利,它們使用非常舊的機器,它們都是國家資助的。我們現在步向市場經濟,很多這類的工廠倒閉,使很多人失業,上海的情況已不算差,東北地區更壞。"

其中一個掙扎求存的行業是自行車業。

儘管中國擁有自行車的人很多,但這個市場已接近飽和。愈來愈多人可以買得起汽車也是自行車業衰落的原因。

更甚的是中國自行車製造商面對日本和臺灣同業的競爭。

上海永久股份有限公司轄下的自行車廠在1960年代全盛期雇佣6000人,每年生產300萬輛自行車。

現在員工和生產量都減半。

在上海交易所發行B股上市的"永久自行車"須要削減成本保持競爭力。

為了生存,永久自行車增加產品的種類。

永久自行車看準了政府希望減少汽車和摩托車污染的意圖,開始生產電力和液態天然氣推動的自行車。此外,它還與其他公司合作生產健康體育用品。

鍾情外國品牌

另一些國營企業則沒有永久自行車那麼幸運。

英國劍橋經濟期刊(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的研究顯示,中國本土的重工業受不住外來的競爭。

中國的航空公司傾向購買波音或空中巴士的飛機,看不上本土生產和軍方從前蘇聯進口的飛機。

在引擎機器業方面,隨處可見的名字是通用電子、西門子和阿爾斯通。

中外合資

分析人士認為,中國的國有公司將自然演變成私有公司,但分析人士不清楚這個轉變能否使中國企業在世界市場站穩陣腳。

中國的國有企業其中一個選擇是中外合資,這是愈來愈普遍的現象。

例如大眾和上海汽車業的合作,英國MG路華和上海申華轄下的華晨汽車合作生產小橋車。

夏普、三菱和上海廣電集團合作生產300萬部電冰箱、微波爐、空調等。

中外合資的方式對國有企業和外商都有利,外商可以享受較便宜的勞工成本,同時進入中國市場,國有企業則從外商獲得所需的技術。

不過,合資也意味著部分利潤將會跑進外商的口袋裡。

但無論中國的國有企業選擇什麼途徑以求存,它們都面對因世界市場競爭環境帶來的痛苦抉擇。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